List 网站分类目录最新列表
学校渊源于1938年的茂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阿坝师范专科学校,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阿坝师范学院,属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建校39年来,学校发扬“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秉承“德才兼备 智慧永恒”的校训,坚持“重内涵 强质量 创特色 铸精品”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兴校 创新固校”的发展理念,构建了教师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交融渗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合格的本科学院。 学校坐落于被联合国评为“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长寿之乡、国家AAAAA级风景区汶川县水磨镇,距成都市区60余公里,东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20余公里,西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余公里,紧邻三江生态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 学校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应用转型院校联盟单位,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和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4亩,建筑面积约24.52万平方米,现开设有文、理、工、管、法、艺术、教育、历史8个学科门类40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近8000人,有12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所、12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和1个艺术团。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教授50余人、副教授18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300余人。 学校馆藏纸质图书近100万册,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教学用计算机2000余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7000余座,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室48个,校内实训基地3个、实训室7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学校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建有教师教育实验区6个、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68个,托管普通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建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7个、实体性研究机构3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12个。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委托项目1项、子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和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等各类省、厅级项目220余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近50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800篇,105篇被EI、SCI、ISTP(CPCI)收录;出版教材、专著135部,近50项成果获国家相关部委、省级、厅州级奖励,17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学校坚持“传承 创新 特色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共获得国际性奖项3项,全国性奖项53项,全省性奖项78项。 学校在服务地方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近5年来,学校教师承担各类横向科研课题6项;与汶川县、黑水县等建立了县校合作关系,承担了阿坝州的教育人才、管理干部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学校积极推广藏羌文化,以藏羌歌舞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民族组舞、民族歌曲作品,在国际性、国家性、全省性比赛中屡创佳绩,受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创编拍摄完成并于2014年通过国际认证的5首原创排舞曲目中,有3首来自我校;我校主持研究的国家民委“十五”、“十一五”全国少数民族重点古籍出版项目《羌族释比经典》,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我校教师创作的藏族祥巴版画,凸显了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现代性,一次性被国家美术馆收藏18幅,并多次赴台湾等地展出;我校师生创作的大型羌族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获得四川省首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学生主演的羌族舞蹈“肩铃花”走进人民大会堂公开展演。不断涌现的优秀成果,奠定了学校在藏羌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地位。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两评估”、“两转型”主要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合格的本科学院而努力奋斗。
www.abtc.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桂林旅游学院创办于1985年,原名桂林旅游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本科高校之一。学校现有雁山、骖鸾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1885亩),全日制在校生10300多人。学校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重点支持单位及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亚太旅游协会教育类会员单位、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发起院校。在业内享有盛名的杂志《酒店人》开展的“十大最受酒店业欢迎的国内旅游院校”评选中高居榜首。 办学紧贴行业 学校组建了由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社会行业广泛参与学校的办学,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现设有10院3部,设有14个本科专业,36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及新常态等旅游业主要领域。与“希尔顿全球”等国内外业界16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 教改成果丰硕 现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质量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及自治区精品专业各1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2个;拥有“旅游管理”和“设计学”两个广西重点学科;拥有“休闲养生旅游研究中心”和“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研究中心”两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共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教学成果奖13项。 师资队伍优质 现有专任教师548人,高级职称教师198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13%。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傅雷翻译奖获得者等多名。长期聘请外籍专家、著名学者、行业精英到校任教、讲学。47.2%以上教师有境外留学、访学或培训经历,50.12%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培养质量可靠 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同类高校前列,连续11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相当数量学生赴美国、阿联酋、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实习、就业。学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级次居行业院校前列。在业内享有盛名的杂志《酒店人》开展的“十大最受酒店业欢迎的国内旅游院校”评选中高居榜首。 服务能力突出 学校是广西旅游产业人才小高地载体单位,设有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桂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旅游产业服务平台等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35项。为区内外20多个市、县制定规划项目、地方行业标准35项。学报《旅游论坛》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学术研究平台,连年被评为“广西高校十佳学报”,入选“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21所境外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合作。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两任秘书长到学校考察、演讲。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瑞法依评价说:“与桂林旅专合作已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开展各相关领域合作工作的典范,值得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行业培训喜人 学校依托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亚洲开发银行高端旅游人才培训合作院校、国家旅游局在西南地区设立的第一家旅游饭店及旅行社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岗位职务考试定点单位、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职业资格鉴定等培训平台,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举办了21期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为全国各省市进行旅游人才培训5万多人次。 校园文化丰富 学校将旅游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文化育人模式,打造了“外文戏剧节”、“导游风采大赛、“旅游礼仪风采大赛”、“旅专讲坛”、“七玄乐府”等文化活动品牌。棒垒球队已获得12项全国赛事的冠军,并代表广西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 目前,学校正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秉承“创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到学校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一流,世界前列的应用型旅游本科院校,向世界旅游教育的制高点迈进。
www.glit.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市属本科医学院校,现有浦东、徐汇、嘉定、崇明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拥有设施精良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浦东校本部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为校企、校院合作、教学实践和研究开发等提供了全天候的基础条件。 6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赢得了业界“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等美誉,享有上海市文明单位殊荣,形成了对接医疗卫生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为我国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定位于医学及医学相关类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坚持“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发展方向,拥有一支教学资历深厚、医学技术及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的占比达30%;有一批东方学者、浦江学者、启明星计划及曙光计划等高水平中青年专家。学校开设的本、专科专业均具有鲜明的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医疗器械等行业特色。活跃在医疗卫生、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历届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年学生就业率持续更高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 学校开设了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卫生检验与检疫、临床工程技术等10个本科和27个专科专业,培养特色鲜明、实用性强、服务于临床医学和人类健康的专业人才。 学校首批拥有5所附属医院及多所教学医院,10余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机构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学校还同美、英、德、日等几十国家及地区的知名院校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与学生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国内外多所院校共同参与的“专本硕立交”培养项目为我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无障碍、高层次提升空间,有博导及硕导近百名,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50余名。2016年学校主办了国际护理大赛、医学影像技能大赛、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亚洲核医学论坛、健康设备与人才发展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首届纳米与健康论坛及医疗器械及法规研讨会等高水平会议。 未来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开展全日制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建立“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式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服务全国。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12700人,其中本科生9000人。成为培养医疗卫生一线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基地,建成特色鲜明、实用性强、服务于临床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医学院校。
www.sumhs.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博爱之都”南京,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及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1982年教育部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单位,学制四年,学历中等师范,面向全国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1997年学校由教育部划归江苏省政府管理,同年开始培养五年制大专生。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三年制应届高中毕业生。2009年成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单位。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筹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5年学校正式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开启本科办学。学校是“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现拥有燕子矶主校区和江宁分校区,占地面积共501.2亩。主校区南望巍巍钟山,北濒滔滔长江,西接壮丽幕府,东连秀美栖霞。院内芳草碧树广楼连宇,红墙白壁短岗静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人文蔚起博爱塑魂。校舍建筑总面积16.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57万元。图书馆馆舍面积11862.7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60余万册,数字资源数据库11个,收藏电子图书近140万册,馆藏结构以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类、师范人文类为主,其中盲文书籍馆藏量为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建有校内实验(训)室57个,在全国建有实习(训)基地121个,其中听力学实验室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地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康复中心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学校建成有国内第一所教育类专题性历史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特教类实物与文献2200余件,建有通史馆、文献馆、技术馆、体验馆、影视厅、集邮馆(筹)。学校正在筹建中国残疾人事业博物馆。 学校设有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音乐学院、语言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残疾人事业管理学院)、美术学院/阳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省师资培训中心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学院等11个学院,共开设36个本、专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拥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已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特殊教育专业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本,省级重点教材5本,省级精品教材7本,省级教学团队1个。近5年来,学校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06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84篇,CSSCI收录177 篇,SSCI、EI论文十余篇。学校拥有2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十余项,承担和完成教育部、国家语委、中残联等部委重大、重点课题3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研制了《义务教育聋校课程标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标准;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厅局级优秀成果奖29项,多项研究成果为中残联等单位采纳,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5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23人(其中残障大学生55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55.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76.1%。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教学名师2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4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8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2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7人。 建校30多年来,学校始终恪守为中国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联系世界,坚持“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筚路蓝缕,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新路,共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及残疾人管理与服务机构等培养了两万多名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
www.njty.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六盘水师范学院(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12月,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1] 六盘水师范学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1985年,组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6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先后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截至2017年3月,学院占地面积131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元,馆藏图书100万册,有实验中心(室)9个。有教职工739人,师资493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226人;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6826人,成人教育学生2000多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成人教育部,开设3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2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10个学科门类。
www.lpssy.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阴山南麓,黄河弯头,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孕育了一所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校训,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综合性地方大学――河套学院。学院前身是1943年傅作义将军创办、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原巴盟师范学校和创建于1985年的河套大学,经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了巴彦淖尔地区的七所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本科院校,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环境优美,占地692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0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80.9万册,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室、计算机中心、数字化校园网、体育馆、多功能厅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2014年,投资10.2亿元、占地1100亩的新校区建设在黄河之滨全面开工,到2016年,学院将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气息浓厚,生活学习和谐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完善,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理学系、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农学系、医学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马列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等12个教学单位,附设继续教育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科兴驾校,本、专科等各类在校生2.1万多人。学院与西部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签定毕业生100%就业保证协议,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四年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62人,专任教师509人,有教授、副教授17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93人。现已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以农学为特色,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成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3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9门;自治区优质精品课程2门。拥有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团队5个、教学名师7人、自治区教坛新秀3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4人、巴彦淖尔市科技特派员14人。学院科研氛围浓,成果转化快,升本以来各级各类科研立项109项。其中学校教师主持单项重大科研项目突破1000万元,在发挥应用型科技创新作用方面创历史记录。荣获国家级各类教科研奖励34项、自治区级各类奖励35项,201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学院确立“立足西部,面向全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面向区域企业、搭建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服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打造区域文化传播中心,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和协同创新。着力构建“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用能力点亮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精彩人生,为自治区西部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www.hetaodaxue.com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目前承办普通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县处级领导干部岗位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前身是1971年6月组建的山东省“五七”干部学校,1976年1月改称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4月改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10月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4月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有济南校区、北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建设面积2671亩。现有专任教师51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1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6%,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6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15%。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2.3万册,购买了中国知网、读秀、超星等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441.17万元。设有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国土测绘实训中心、物流工程实训中心、机电工程综合实验室等83个实验室、实训中心,建有500亩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园、60多个遍布全省各地的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院部,18个普通本科专业,37个高等专科专业(包含7个校企合作专业,2个中澳合作办学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设有“齐鲁讲坛——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分坛”,出版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铸校”的办学方略,尤其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后,进一步加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先后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升。近年,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400人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在研36项,数十个社会实践团队、数百名学生受到省级表彰,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 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加强立体化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强化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内涵日趋丰富,“春之韵”、“夏之风”、“秋之声”、“冬之火”主题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特色日益凸显。目前,共有社会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锻炼类、就业创业类和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68个,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31项,全省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84项。 学校主动承担农业现代化中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培养与输送任务。构建起了以承担国家公务员局、山东省委、省政府等下达的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县处级农业领导干部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为主,兼顾地方政府委托培训等于一体的干部教育格局,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00余人次。成人高等教育设有10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网络本、专科教育。 200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在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05年,在山东省人事厅高校就业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荣获“山东省‘十一五’星火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2012年6月,被国家公务员局确定为“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就业创业省级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
www.sdngy.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全省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陕西省创业研究和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陕西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等10余个管理、培训或技能鉴定认证机构均设在我校。 【办学历史】办学历史悠久,前身陕西教育学院,1963年由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06年建立)和陕西省教师进修学校(1956年建立)合并成立。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成为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唯一试点院校;2014年,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办学定位】立足陕西,服务地方,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积极培育学前教育特色,以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雁塔和长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20余亩。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师资培训楼等建筑面积达31万m2;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有实验中心5个,实验室分室90个,实验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
www.snie.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首钢工学院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分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工科高等院校。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钢工学院。学院以冶金、机电、建筑等工科专业为主,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1999年以前,学院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主要面向首钢分配。1999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学院确立了以培养有鲜明职业特色、适应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开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学院位于京西五环路晋元桥西北侧,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建有实训中心、学生机房、专业教室、实验室、网络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02Mbps,数字资源量27TB,图书馆藏书34万册;学生公寓、标准化餐厅、400米标准运动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地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办学配套设施完备。 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与环保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会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社会体育等29个高职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等10个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每年面向社会统一招生,招生形式有统一招生、自主招生、单考单招、以及成人考试招生。目前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689人,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在读生321人,每年为企业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职称教师74人、博士研究生5人,形成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院教师主编的教材、专著180余种,研究开发的高炉全液压开口机属我国冶金工业技术一项开创性成果。近年来,学院取得过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市级高校教学名师、市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教材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和荣誉,在国家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有的论文获得市级或行业协会奖项。2016年1月,“北京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项目”完成为期两年的建设目标,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学院专业建设紧贴市场,动态评估,准确定位。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职业技能要求入手,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参加北京市高职院校与德国合作开展的三年制IHK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该项目已完成三期毕业生培养,学生以优异成绩通过德方出题考试,获取相应机电一体化师、技术制图师职业资格证书。校内建有机电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环境检测实训室、环境工程实训室等高水平的实训条件;依托知名企业,建有一批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学院注重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求“眼力和能力并重,眼力高于能力;情商和智商并茂,情商胜于智商;技艺和知识并学,技艺优于知识”的育人方针,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文体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自2001年学院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已连续多年获得优异成绩,获得过2个全国一等奖、8个全国二等奖及10多个北京市级奖项;在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累计获得(高职高专组)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2010年在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品牌策划专业竞赛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获得北京赛区平面类作品一等奖;2012年在全国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上代表北京市参赛获得三等奖;2013年在全国软件专业学生竞赛总决赛上获得C++程序设计(高职高专组)一等奖;2014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条码自动识别知识赛项(高职高专组)团体银奖、市场营销赛项(专科组)二等奖;2016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代表北京市参加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比赛分获三等奖。自2006参加首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至今连续参加四次(每两年举办一次),在舞蹈、小合唱等4个单项表演中共获得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08年、2009年两度蝉联北京市健美操锦标赛冠军;2012年、2013年两度蝉联北京市大学生台球挑战赛个人冠军;近两年在北京市高校篮球联赛中分别获得(学院组)男篮亚军、女篮亚军。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在各类高校云集的首都北京,首钢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达到99%以上,保持北京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作为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坚持“立足首钢,面向京西,服务首都”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首都经济发展和首钢转型发展需要服务。
www.sgit.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铜仁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创办的明德中学。2010年4月学院获得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 铜仁学院坐落于“中国西部名城”——贵州省铜仁市,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明德中学(1920-1951)。此后历经贵州省铜仁师范学校(1951-1978)、铜仁师范专科学校(1978-1992)、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2-2006)等历史时期。其间,铜仁地区教育学院(原铜仁地区进修学校)、贵州省铜仁民族师范(原铜仁县师范)、铜仁地区林业教育培训中心以及铜仁地区苗圃场先后并入。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全日制本科院校,更名为铜仁学院。2015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川硐教育园区,实现了“一校一址”办学目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贵州省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加入教育部指导的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5年,跻身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省级试点高校行列;2016年,增补为贵州省“十二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910余亩,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实验实训中心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2万册,电子图书283.3万册。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841人,专科生1038人,预科生532人,留学生211人。学校有教职工929人,其中,专任教师数571人,具有博士学位95人、硕士学位364人,教授(含二级、三级教授)92人,副教授28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20人。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千创人才1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4人,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6个,铜仁市市管专家10人,省内外高校专、兼职硕士生导师52人。 学校设有10个专业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特色学院(乌江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6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生物与农林工程类专业集群、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类专业集群、创意服务与文化旅游类专业集群、现代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四大专业群和以梵净林业生态、梵净锰钾汞高效利用与治理、梵净文化生态、梵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四大特色学科群相融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 现有国家民委武陵山片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贵州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院士工作站及分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科技孵化平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中心3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建有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梵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28个。近年来,我校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30项,省部级课题263项、委托课题124项,获得专利116项,出版专著104部,公开发表论文3063篇,获得科研经费5411.18万元。仅2016年,我校就获9项国家级项目,资助总金额达222万元,创历年新高。在2015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获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在贵州省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中名列第1名。在2016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荣获三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奖项上零的突破。 学校与各区县政府以及经济开发区、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局、铜仁市水务局、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移动公司、东太集团、威顿化工、金丰锰业、梵净山经济植物基地等200余家行业、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校政企协同、产学研一体”的新型利益共同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发展思路,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泰国斯巴顿大学、印度尼西亚玛琅穆哈默迪亚大学、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台湾玄奘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特别是与柬埔寨共建的“柬埔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了我省与柬埔寨国家教育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唯一高校。从2013年开始国际化办学以来,我校已招收来自埃及、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巴基斯担、泰国、老挝、柬埔寨、喀麦隆、乌干达等国家的留学生200余人,新增留学生人数居全省第一。先后选派300余名师生赴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师生出国(境)研修访学日益常态化。 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各类活动中,组建各类学生社团60余个,形成了校园文化活动月、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廉政文化进校园、黔东作家进校园、一院一品牌等校园文化特色。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5项,涌现出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的学生张蕾、国家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和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称号的教师李怡净以及“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王时江等一大批优秀师生。 近百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时至今日,学校已形成了个性丰盈、特色鲜明的“明德、致用”“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苦心励志、追求卓越”四大核心办学理念,培养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各条战线优秀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铜仁学院将秉持“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根据“上水平,出特色”的总体要求,按照“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地方性、服务型、特色化、开放态”的转型发展道路,昂首阔步朝着全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目标转型跨越、奋勇前行!
www.gztrc.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