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 网站分类目录最新列表
邯郸学院位于太行山下、支漳河畔的太极圣地、成语之乡、文化历史名城——河北省邯郸市。办学历史始于1905年成立的邯郸县初级师范学堂,1982年升格为邯郸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与第一教育学院、第二教育学院、幼儿师范学校合并,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邯郸学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6人,专任教师77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35.6%,博士、硕士69%。全日制在校生19060人(含分校),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3831人。建有15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涉及9大学科门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纸质图书111.93万册,数据库29个,电子图书200余万种,建有 9个实验中心,225个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和18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校区占地699.56亩,建筑面积30.85万平方米,是河北省“十大设计创意建筑”之一,绿化覆盖率52.03%,绿地率45.01%,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15年4月邯郸市政府批准邯郸学院南扩,南扩后校区面积将达到1200亩,建筑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校坚持“立足邯郸,服务社会,承文育师,融导产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实施“创和谐环境,抓内涵建设,重协同创新,走特色之路”的基本战略,以“培育合格人才,提升服务能力,彰显办学特色,成为综合性、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地方强校”为发展目标,努力培养具有“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能上手、上手成骨干、骨干留得住”的职业能力,具备“爱国爱家爱他人、感恩包容会做人、就业立业干成事”的品德修养和发展潜力,具有良好道德品行、文化素养的优秀公民,具有成家立业、养家育后能力的幸福个体,具有成就自我、奉献社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先进的办学理念结出丰硕的办学成果,我校成为河北省唯一的学校整体综合改革试点,拥有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的特殊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研发中心以及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6个。《邯郸学院学报》连续三届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其中“赵文化研究专栏”以全国排名第四的成绩荣获教育部名栏。近五年(2012年-2016年),教师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河北省教研成果奖、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音乐金钟奖等省级以上奖项38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78项,发表各类期刊论文15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检索论文达到256篇。先后出版《赵文化与华夏文明》《荀子史话》《邯郸区域经济研究》等著作、教材50部,申请获得知识产权授权181件。艺术学院袁庆禄教授已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版画大师,近期他创作的大型套色木刻《史可法殉城》以最高得票率入选“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陈列。
www.hdc.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保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条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6年,学院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列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试点院校。2017年,学院成为“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全国首批13所试点院校之一。 学院有着百余年的历史,前身是始建于 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910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定名“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1978年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并更名为“保定学院”。 学院占地920.2亩,已建成34.32万平方米。学院现有物理、化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心理、语言等8个类别的实验室,单价 10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099.81万元,并建有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有纸质文献124万册,数字图书48万余册,期刊 1200 余种。拥有清同治年间刊印的《二十四史》等线装古籍8980余册,自创刊至建国前的《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千余册。图书馆现有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18个全文数据库。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38人(专任教师65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5人,副高级职称2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569人,另有在读博士16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17人,外籍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省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省社科优秀专家3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6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4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师德标兵2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3人。 学院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特别是保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面向保定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汽车服务、现代物流、区域生态、文化艺术、教师教育五大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专业38个,专科专业21个,涵盖理学、文学、工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艺术教育”成功上线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站,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个,省级教改课题21项。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64项,市厅级课题392项,横向课题17项,成立了17个科研团队;国内外公开发表各级学术论文230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65篇,被SCI、EI、ISTP收录索引72篇。1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2项成果获市厅级奖励。
www.bdu.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营口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位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渤海之滨辽宁省营口市。 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定位:紧密围绕“两战略、一区域”的发展需要,构建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及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两战略”是指“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一区域”是指营口区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学校规定的、学生自选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面向营口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围绕临港经济产业,借助营口港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之机遇,为构建“营满欧”海铁联运大通道、打造“东北亚物流之都”战略服务;面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打造以临港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中国沿海地区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服务;面向营口主导产业和重点工业产业集群,为实现营口全面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促进经济、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职能,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目前设置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金融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艺技术、能源化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15个专业。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240人,副高级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42.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25%,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6.25%。学校将继续有计划地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学术团队和优秀留学人员,不断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目前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77项。其中,科研项目235项,其中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66项;学术论文330篇,其中被EI、SCI及北大核心期刊收录50篇;学术著作82部;科研获奖18项;申报知识产权12项。 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现占地面积达7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现有85个实验、实训室,拥有完善的教学实验设备,建有能满足学生车、铣、刨、磨、钳以及焊接、铸造、数控加工等多工种综合训练需要的工程训练中心。现有39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营口港务集团、华能营口电厂等知名企业签订共建协议,能满足各专业教学要求。图书馆现有纸质文献58.45万册,电子文献13.4万册。截至2016年底,生均图书190.56册,其中纸质文献生均154.92册,电子文献生均35册。拥有中国知网等各类数据库资源10个,试用数据库资源20余个。
www.yku.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荆楚理工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有30余年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学校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城区白龙山下,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是一座山水园林式大学。学校占地面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451万元,校园网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办公区域及学生宿舍。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2.93万册,采用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Ⅲ),拥有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10余个。 学校设有14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13个,涵盖理、工、农、医、文、教、管、艺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1个,有附属医院1家,教学医院2家。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2400余人,其中本科生9600余人。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676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78人,博士、硕士437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荆门市把关人才17人。 学校现有湖北省“十三五”重点学科群—绿色化工与制药工程、湖北省“十二五”重点(特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印刷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植物科学与技术等5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物联网工程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有“荆楚理工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有“荆楚理工学院-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基地,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个,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金龙泉集团有限公司食品科学与工程实习实训基地、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等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49项、省级154项。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41篇。省级科研成果12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42项、校级课题20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
www.jcut.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吕梁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晋西新兴城市吕梁市。吕梁是华夏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资源富区和发展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之路,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快速提升。 学校建有新校区和交口实习实训基地,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总占地面积1618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亿元。现有专任教师8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89人。2011年以来,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担任我校兼职教授,引进“百人计划”海外学者1名,聘任“985”、“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220余人,同时聘请350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精良的设施设备和一流的办学条件,建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有以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验室为代表的工科、文科及综合类系列化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58万册,电子图书160余万册。学校拥有完善的后勤服务体系,在校生可享受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交口实习实训基地独立建校,占地450亩,总投资4亿元,拥有国内一流的实习实训设施,可同时容纳5000人开展金属工艺、机械制造、材料制备、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学校确立了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8个教学系(部),4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和14个专科专业,开办有2+2国际合作办学本科项目(ISEC)。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各省市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精心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育人”三大支点,在突破理论教学常规模式的同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多元考核、劳动教育、自主选学”等四大育人环节,全力推进以“四大板块、八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育人系列工程,将研究生考试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着力为学生搭建宽阔的“成长、成才、成人”平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近年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大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资格证考试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www.llhc.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凯里学院是全日制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是贵州地方高校唯一入选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是贵州省唯一入选教育部.曙光集团“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院校,入选教育部.凤凰卫视集团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学校;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和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淀了“严格要求、严谨治学、严密管理”的优秀传统,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被誉为“生态学府、人才摇篮”。 一、地理环境。学校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凯里市是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交通十分便利。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是大西南唯一全国35个互联互通城市,是一座“智慧城市”。 二、基本概况。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校名几经更迭变迁,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园占地面积1670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是贵州地方高校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学校现有教职工915人,其中正高职称102人,副高职称328人,博士85人,在读博士58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1000余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学校现有15个教学分院,46个本科专业,生源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旅游学)、省级重点学科8个(材料物理与化学、人类学、旅游管理、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设计学、音乐学)等。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104万册、电子图书196万种,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 三、人才培养。建校以来,学校己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0名合格毕业生,为地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升本以来,学校已有七届本科学生毕业,毕业学生达10000余人,学生毕业率在99.04%以上,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在96%以上。培养了以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胡丹丹、杨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以获得全国“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称号的刘习聪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毕业生,造就了特岗教师优秀群体——“凯里学院现象”。培养了以“全国最喜爱的歌手”孙学美为代表的一批走进央视舞台,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外国访问演出的文艺之星。
www.kluniv.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历史沿革: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 ●学校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建设目标: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美丽校园:学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伴随合福高铁的开通,仅需1小时即可到达福州,3小时即可到达厦门、上海、南京、合肥、长沙等沿海中心城市和内陆城市,6小时到达首都北京,学校对外发展的空间半径得到有效缩小,办学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四季如画。 ●办学条件: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25万册,电子图书85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的现代校园初见雏形。 ●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45万人。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商学院、海峡成功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课教学部等14个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 办学特色:根据应用型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培育并初步形成“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育新型工科”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对接南平“5+3”重点产业建成新型工科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茶学)、省级重点学科4个(茶学、旅游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美术学)、省级特色专业3个(茶学、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国社科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特色创新平台25个;获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近500项;获批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朱子学研究中心”获批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社科研究基地;朱子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入选福建省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师资力量: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应用型教师培养,加强与企业互聘“双师双能型”教师。目前,我校共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69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75%;引进台湾博士20余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人、福建省教学名师5人。此外,13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闽江学者”和知名专家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 ●产教融合:围绕闽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服务南平千亿食品产业的生态食品专业群、服务南平旅游千亿产业的旅游养生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及生物工程重点发展产业的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服务南平机电制造千亿产业的智能控制专业群、服务南平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专业群和服务武夷新区、延平新城、新农村建设的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等6大专业集群。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董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与福建圣农集团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旅学院、与武夷山市政府共建朱子文化学院、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与香江集团等大型茶企通过2011协同创新项目共建武夷山茶学院等六大产业学院。
www.wuyiu.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上饶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上饶师专,1959年更名为赣东北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116亩,规划面积15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7020人。在上饶师范学院编教职工925人,有专任教师722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200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4人,兼职博导1人,兼职硕导20人。图书136.6万册,教学仪器总值12150多万元。设有15个二级学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学教辅机构,以及朱子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方志敏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赣东北经社会发展研究所、书法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所和南方油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上饶师范学院校教学科研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数字化校园网络、各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32项,出版专著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98篇,有28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围绕这一发展目标,狠抓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条件向前迈进。
www.sru.jx.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勤教力学、立己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粤西、服务广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学校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6年列入首批广东省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设有18个二级学院,建有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校级攀峰学科3个(教育学、化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6个(物理学、生物学、数学、中国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3个(社会工作、传播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校院共建学科8个。现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2个),涵盖教、文、法、经、史、理、工、农、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养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多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16.3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2038种、电子期刊3.59万种。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基地2个及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等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智库1个(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科研平台1个,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建设平台6个、省财政支持建设平台1个。设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60个。 以优师为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80多名,其中教授135名、博士25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1%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84.7%;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16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1人被评为“湛江市优秀拔尖人才”。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勤教力学、立己树人、为人师表,学校获授“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录取率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在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9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榜”上,学校位列中南地区非211本科院校第4名、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第24名。 协同创新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近50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已于2015年4月获国家汉办审批通过,于2016年春季开始招收学员。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www.lingnan.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广州航海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其前身是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创办于1964年的广州海运学校;1981年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广州海运学校与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海运学校;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海运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划转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改为现名。 学校设有13个院(部),开设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务英语、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工程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商务、交通运输管理、海事管理、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机械工程、金融学、法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0多个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3000人。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218人(其中教授5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6%;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5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4%;具有硕士学位以上412人(其中博士学位9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8%。各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配备了高级职称教师。
www.gzhmt.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