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目录 - 网址大全 
当前位置:网址大全 » 网站目录 订阅RssFeed

List
网站分类目录最新列表

新乡学院

新乡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错位办学、因地制宜办学”之路,致力于构建“人本化、开放式、合作型、求错位、接地气”的办学模式,实施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学校环境优雅,校园占地面积2130亩,校舍面积近70万平方米,校园内四季常青,三季花香,人与自然,变奏和鸣。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电教大楼、学生公寓和标准化运动场馆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0万册、电子图书111万余种、中外文报刊1520余种、各种数据库47种,有先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学校现设有50个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为100%,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000余人,成教生9600余人。学校现有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10个省级、校级重点学科,1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23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78项,被SCI、EI、CSSCI等收录或转载论文673篇,获得了国家专利653件;研发并推广应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银锌电池智能充放电装置、基于虚拟样机的起重机械虚拟检测平台、绿色滑板润滑材料制备工艺等一批优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根本保证。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和讲坛新秀工程”“师资培训工程”“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引飞导师工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学者队伍建设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四大工程、四项计划”人才建设项目,推进学校“5433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柔性引进张改平院士团队、刘震云等国内知名专家、高端领军人才30余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322人,专任教师103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3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近60%。有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48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789战略行动计划”,以7大改革工程为引领,积极培育8大专业集群,加快建设9大协同创新平台,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扎实开展转型专业建设和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培育工作,与240余家企业组建河南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新乡学院协同育人创新联盟,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的3D打印学院,与企业行业共同组建电动汽车学院、心连心学院、电池学院、华兰学院、华迪IT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比干学院、新乡发展研究院、太行道德学院、经典诵读研究院,建立了29个专业建设理事会,建成了12个协同育人创新中心;以联盟为纽带,开展“双向互进”计划;全力打造工业4.0人才培养区、文化创意与服务人才培养区、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区、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一条街,加速构建“3区1园1街”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基地,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八大核心要素,培养“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公共课改革,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搭建了以“四个自信”数字体验馆为主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起“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四育人”体系,形成了实践育人特色;实施“创新引飞”全程育人工程,实行“毕业证+”制度,建立了合格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卓越毕业生三级激励机制,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报道。 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52项、二等奖112项、三等奖97项,省级以上比赛获得奖项700余项,其中水下机器鱼、纪录片《盆窑工》均获得国际级大奖,文学作品《云台游》等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音乐剧《让理想飞翔》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表演类国家级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大学生“黔西南·影像记录实践团队”荣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丝绸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印象长白山,筑梦十三五”暑期专项活动被团中央评为国家级优秀团队。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在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年度报告中,新乡学院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坚持派学者、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先后与美国贝佩丝大学、新西兰塔拉纳基西部理工学院、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乘着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依托“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新乡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聚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为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www.xxu.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自1958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办的泰安府官立师范学堂。校园坐落在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泰山南麓,毗邻省级旅游度假区——天平湖,建有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命名并设在高校的第一座图书馆——万里图书馆。校园建筑错落有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占地面积1445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80万元,实验、教学、网络设施先进,基础设施齐全。万里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65万册,电子图书9000GB。设有19个教学单位;现有本科专业61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87万人。现有教职工1252人,其中教师8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644人,教授、副教授33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学术骨干、省级教学名师及省级以上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聘任院士、国家教学名师、泰山学者、博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208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按照“品德为本、能力为上、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学校是全省高校19所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之一。现有省级本科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专业1个,校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39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近年来,先后完成184项教学改革课题,有14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电子商务、艺术和体育技能等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70项、省级奖励450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屡创新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均在30%以上,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数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泰山文化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科研创新平台)5个。学校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201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东北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院校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www.tsu.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百色学院

百色学院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历经百色师范学校、百色师专、百色地区师范学校、右江民族师专等阶段。79年来,学校坚持在“老、少、边、山、穷、库”地区办学,凝练了“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的“石磨精神”,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秉承“志远行敏、德高业精”校训,为社会输送了近10万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专门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学校升本以来,坚持以“弘扬传统、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百色精神办学育人,科学谋划,艰苦创业,经过“明晰思路、寻求合作、创新模式”等探索改革阶段,实现了从专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为主、从师范教育为主向产业服务型教育为主的“两个转型”,办学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成为广西首批4个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1873.59亩,分东合、澄碧两个校区,另有百色市政府在百东新区预留用地1606亩。有建筑面积38.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5亿元;校内实验(实训)室2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8个,馆藏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34多万册)。学校在职教职工959人,其中专任教师75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14人,硕士生导师20人,“双师型”教师224人。有20个二级学院,43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以人文社会类学科专业集群为基础,产业服务类学科专业集群为主导,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各类学生20353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6662人(本科生12293人、专科生3335人、预科生1034人),继续教育学生3605人;招收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索马里、赞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86人。 现有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群3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7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门,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广西高校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个,是广西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2008年以来,共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9项。 2009年以来,共有3003人次学生获得1492项自治区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其中445人次学生获得170项国家级奖;3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3人次学生获得此项提名奖,320多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3个班级被授予自治区先进班集体。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学校连续四年荣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大学创业园入选“广西普通高校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名单。 升本以来,学校秉承学科专业一体、教学科研互动理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现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8个,被确定为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2013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07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1项;科研资助经费1743.8万、配套经费1979.9万,总经费3700多万元。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近4000篇,其中被SCI、EI收录140多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80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80多部;共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0多项,其中省部级2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优秀奖1项),译著《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获中国文联评选的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学校针对缺乏区位优势的不利条件,注重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近年来,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百色市各个县(区)政府及104多个区内外企事业及其他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其中与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签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输送与合作协议;与美国2所大学、越南2所大学、泰国10所大学及4个府、马来西亚1所大学、俄罗斯1所大学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其中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美国诺思伍德大学承认我校对应专业的学分;选派173名学生到上述国家签约高校学习,选派379名学生到泰国甲米府、春蓬府等地中小学进行由当地政府给付薪酬的汉语教学实习;泰国如诺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派出师生到我校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成立了中国百色学院—泰国甲米府“汉语言文化中心”;受老挝政府委托,培养老挝留学生的“千人计划”已经实施;先后组团参加6届东盟广西国际教育展,到美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法国、德国等国家高校进行教育代表团的考察交流。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中华经典诵读试点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绿色大学”、“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等称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增强服务百色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使命意识,提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要求又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总体定位:植根百色,服务广西,面向全国,对接东盟,建设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www.bsuc.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安顺学院

安顺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国家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综合性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安顺市。安顺学院坐落在贵州省安顺市。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全市总人口289.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安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是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是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村落和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堪称“世界唯一”;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地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飞同志的故乡,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 安顺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黔江师范学校,历经黔江师范学校、黔江中学、省立安顺师范学校、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迄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学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各类合格专业人才,毕业生大多工作在基础教育、基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为我国西南地区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增列为贵州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东、西、北三个校区,西校区为主校区,学校占地面积1113亩,教学行政用房10.8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5.0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5万余册。学校现有教职工779人,师资队伍总人数657人,其中专任教师430人,教授及正高级职称6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师资509人,外籍教师3人;有贵州省省管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3人,安顺市市管专家24人。开设有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共57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000余人。

www.asu.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女子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校名),2010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是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女子学院,是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现有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40人,博士、硕士437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员、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高层次专家、学者。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万余人,设有9个系、27个本科专业。学校各类教学教育设施设备齐全,逸夫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拥有120余个校内实训室,6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与省人民政府毗邻。校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秉承“懿德睿智、笃行臻美”的校训,致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四自”精神和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学校连续三届九年被评为“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校是“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是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并获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企业管理”等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www.hnnd.com.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位于闻名中外、有“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美誉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所拥有百年教学历史的学府。1907年,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在“兴学莫先于得师”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遵义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2007年12月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4月获得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美校园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4年成为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16年获“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时候,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原校址召开过万人大会,接受革命影响的师生踊跃参加革命,学校成了黔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 经过百年发展,学校形成了“厚德树人,笃学致用”的校训、“遵道循义、敦品励学”的校风、“道业并重,德识双馨”的教风、“力学力思、求知求是”的学风。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己任,培养了大量扎根地方、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人才。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实现创建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着重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多科性,推动学校由单一师范院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变、由服务基础教育为主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为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培养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转变。即: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着重三个突出、推动四个转变。 学校位于新蒲新区大学城中心,规划用地2700亩,其中已完成北区建设100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141人,专任教师79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5人,硕士学位教师459人,教授154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职称357人。有18个学院(教学部),普通本科专业47个,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向俄罗斯、老挝、坦桑尼亚等国招收留学生,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627人,留学生109人。有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2011年成为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2013年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近年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校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当前,学校正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做强做优师范类学科专业,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求高度契合,大力拓展工、农、经、管、商等地方急需的学科专业,着力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的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

www.zync.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宁德师范学院

宁德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复办时更名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宁德师范学院,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5年被评为福建省第十二届文明学校。获得团中央“强国杯”201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优秀项目奖等国家级奖项。升本以来,学校确立了“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走“求精、求特、求优”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www.ndsy.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明德博学,知行日新”为校训,秉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规划用地1028亩,现占地713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142个,教学设备仪器总值6800余万元;图书馆面积1.83万平方米,藏书7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300多种,电子图书20万册。 现有教职工818人(专任教师5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5人,副高级职称23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65人,另有在读博士12人,外籍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模范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6人。 学校设有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历史学院、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商学院、齐越传媒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18个教学单位,设有38个本科专业,48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管、经、法、艺、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部分专业按类招生。

www.caztc.edu.cn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白城师范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是吉林省西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坐落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地带。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8月,原隶属于国家林业局的白城林业学校并入。200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白城师范学院。2007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以优良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7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11亿元。设有20个教学单位。有教职工899人,全日制在校生11694人。 学校设有46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12项。 学校建有“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白城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通榆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科研平台,打造了教师教育研究、创业教育与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人文社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吉林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与应用5个校级研究高地,包含14个研究中心和18个研究所。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54篇,其中,被SCI,EI,CSSCI,CSCI等索引收录论文62篇,重要期刊论文132篇;出版著作14部;获得国家专利16项。 学校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4人;拥有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主讲教授1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6人,吉林省优秀教师4人,吉林省教学新秀1人;拥有吉林省劳动模范3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人,吉林省师德标兵2人。 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先后与俄罗斯、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 “十二五”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相继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16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 扎根吉林西部近60年,学校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7万余名,其中许多人成长为区域基础教育和其他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刘新华,全国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授赵明生,“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南欣元,“感动吉林十大杰出人物”“吉林省创业先锋”陈亚军,“吉林省骨干校长”“吉林省科研型名校长”张威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突出代表。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吉林西部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培育基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学校将继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秉承“厚德、明辨、博学、笃行”校训,坚守“爱、责任、荣誉”教育理念,遵循“发展的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八个发展”,实施“八个战略”,推进“八项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加快转型发展进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教育优势突出、非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www.bcsfxy.com - 2017-06-25 - 收藏 点击查看

泰州学院

泰州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41年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中的泰兴乡村师范和1952年建立的苏北泰州师范学校。2000年在泰州师范和泰兴师范的基础上组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4月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泰州学院。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000余人。设有人文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体育系等11个院系,共有本、专科专业40个,分布在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学校建有3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 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98人,高级职称231人(正高级4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64人(博士89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7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333工程”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人。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教师公开出版论著、教材90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CSSCI、人大复印资料收录60余篇。

www.tzsz.net - 2017-06-23 - 收藏 点击查看



闽公网安备 35062502000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