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 - 网站目录 - 网址大全 
当前位置:网址大全 » 网站目录 » 教育院校 » 本科院校 订阅RssFeed

List
网站分类目录最新列表

曲靖师范学院

曲靖师范学院地处我国第三大河珠江的发源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爨文化的故乡、“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曲靖市。学校2007年6月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云南省优质生源高校,2012年和2015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单位”。 自2000年升本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级应用人才4万余人,赢得了“千里珠江,源头起航;园丁摇篮,桃李芬芳”的美好赞誉,已发展成为曲靖教育发展的龙头、合格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07年开办的“师范传习所”,1912年设置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56年更名为曲靖师范学校,1977年招收昆明师范学院曲靖普通(本科)班,1978年成立曲靖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建立曲靖教育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曲靖师范学院。一代代曲师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熔铸形成了“苦乐交融育英才,百年树人铸精魂”的曲师精神。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卓越人才、复合人才、拔尖艺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历届校友中,涌现出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徐文烈将军、《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抗日名将王甲本;“全国三八红旗手”、党的十八大代表胡艳,“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云南省百优校长”郭跨存,“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梁春林,“全国模范教师”徐瑞等大批优秀人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上升,获国家级奖项521项,获省级奖项1023项,获奖人数达1544人。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5年获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和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教育厅表彰。

www.qjnu.edu.cn - 2017-06-21 - 收藏 点击查看

内江师范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座落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驰名中外的“大千故里,书画之乡”——内江市。学校始于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2000年升本建院。60年来,学校秉承内江师范教育艰苦创业,重视师德师风和师范技能的优秀传统,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办学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高等院校。 学校占地1005亩,现有校舍34.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图书资料161.9万册。现设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7个,应用型非师范专业41个。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2011年,学校开始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8项,省级教改项目16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6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www.njtc.edu.cn - 2017-06-21 - 收藏 点击查看

龙岩学院

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著名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是根植并成长于红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 学校面向23个省(市、区)招收本科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全日制在校生11785人;现有教职工864人,专任教师559人,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2个研究院。有40个本科专业,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学校占地面积1113亩(含附属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32万平方米(含附属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568.74万元,配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多种类的活动场所;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140余万册、纸质图书近90万册、纸质报刊近1400种,拥有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市教学名师36人,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建立3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成立闽台客家研究院、中央苏区研究院,设有动物医学研究所、闽西食品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等30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升本以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63项;获各级政府奖多项,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青年佳作奖1项,多位教师获得龙岩市科学技术奖、专利奖和闽西文化奖。

www.lyun.edu.cn - 2017-06-21 - 收藏 点击查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历史名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 学校创建于1979年,原名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学校在教育厅指导下牵头组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单位,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牵头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单位,切实在转型试点过程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在办学属性上,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三性”统一;在办学特色上,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突出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既有师能又有技能;在内涵及载体建设上,始终致力于职教师资培养、职教师资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信息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在服务职教全局上,注重发挥职教师资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建设四大母机功能。 建校38年来,学校高举为职教服务的大旗不动摇,在特色发展中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学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承办了全国首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建立了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博物馆,牵头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职教师资教育联盟,建立了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文献与数据监测中心和数字化职业教育博物馆。创办有全国第一本职业教育专业期刊、第一个职业教育网站和目前唯一的职业教育英文杂志,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五刊五报一网”职业教育传播平台。学校编辑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

www.jltiet.edu.cn - 2017-06-21 - 收藏 点击查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为主要支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2003年4月,湖北省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9月,学校迁至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园区内。2007年,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评审、教育部审批,学校改制更名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9年1月,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学校合并。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建校8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近15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地处中国光谷核心区,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718亩,建筑面积43.4万平方米,纸质图书资料110万册。学校设15个二级学院,开办49个普通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另外,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等省级教师培训、研究和管理机构设在学校,在服务、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2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86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以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4人,38人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聘为博、硕士生导师。外聘教授3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2人、“楚天学者”8人、“彩虹学者”6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采取项目经费配套、定期评选并奖励十大科研成果等措施,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学校取得4265项科研成果,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52篇、EI收录论文189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4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译)著、教材330部。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文化部等科研项目14项,获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等省厅级项目共46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社科奖2项,专利授权25项。

www.hue.edu.cn - 2017-06-21 - 收藏 点击查看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工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位于中俄边境城市——鸡西。鸡西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中国空军诞生地、“北大荒精神”发源地、“珍宝岛精神”弘扬地,境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在建)构成了通畅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学校秉承“修德修能,成人成事”的校训,按照“素质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人才培养思路,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能就业、敢创业、可创新”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院校、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教育支援西部地区先进单位等称号,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首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7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实验实训条件优越,建有教学实验(室)中心9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4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7亿元,多媒体教室座位数9267个,图书馆纸质藏书104.78万册,电子图书60.8万册,在全省较早建成了数字化、智慧化校园。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省级“花园式”学校,肃慎文化博物馆、矿山博物馆、书海广场、支点广场等构成了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景观,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www.hljut.edu.cn - 2017-06-21 - 收藏 点击查看

怀化学院

怀化学院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学校坐落于古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现有沪昆高铁,湘黔、枝柳、渝怀铁路,及209、320国道、沪昆、包茂高速交汇的交通枢纽城市——怀化市。学校占地1100余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 学校拥有馆藏图书123万册,电子图书232万册,中文期刊1941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亿元。有教职工980人,其中教授78人、副教授234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114人、559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15人获得过曾宪梓教育基金奖,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6066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7100人。

www.hhtc.edu.cn - 2017-06-20 - 收藏 点击查看

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坐落在江西南部、京九铁路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41年的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58年建立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升格为赣南医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是江西省唯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本科医学院。 学校有黄金、章贡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06.8万册、电子藏书304.7万册;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现有23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11所附属医院(含3所直属、8所非直属);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医学领先学科1个,省尿路结石现代治疗中心1个。 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特色专业4个,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项,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精品课程15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精品资源在线开放立项建设课程1门等110项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www.gmu.cn - 2017-06-20 - 收藏 点击查看

忻州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2000年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院为教育部、财政部 2007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年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坐落在佛教圣地山西省五台山脚下的忻州市区,距离省会太原70公里,距离五台山机场38公里。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图书馆藏书135万余册,电子图书45万余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个。拥有先进的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计算机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系统、体育馆及各类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和实训需要。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地址位于忻州市云中新区东侧,占地面积1600余亩。 学院现有26 个教学系部,38 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形成法、教育、文、史、理、工、管和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教职工1291人,专任教师915人。山西省“百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6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4人,硕士以上学位625人,高级职称人员362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2000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000余人。 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3 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4 个专业为山西省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代汉语、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力学、物理化学及实验、人文地理、高等数学等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计算机导论等4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化学、物理、计算机、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工商管理、体育、教育心理等8 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八大中心之一、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www.xztc.edu.cn - 2017-06-20 - 收藏 点击查看

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校地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被誉为“蜀道明珠”的绵阳市。校园占地面积1560余亩,建筑面积44.53万平方米,建有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图书馆藏书154余万册,电子文献360余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1余亿元。 学校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高等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有16个二级学院,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7000余人;涉及9大学科门类71个全日制本专科专业。有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5个,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10个。建设有10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7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2个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181人,专任教师919人,其中具有正、副高职称教师463人,硕、博士学位教师596人。硕士导师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绵阳市文化艺术专业领军人才1人。

www.mnu.cn - 2017-06-20 - 收藏 点击查看



闽公网安备 35062502000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