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指派的对口支援西部的高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医学类硕士研究生(预科)基础培训基地”。 学校拥有湾里、阳明、抚生、望城四个校区。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3893人,设有二级教学院(部)15个,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设有本科专业24个,涉及医、理、工、文、经、管等学科门类。教师队伍中,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7人次、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省级优秀教师20人、省级名中医56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2人、博士生导师59人。 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高水平学科2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病)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12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二级学科点36个、授权类别4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精品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双语示范课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学团队1个;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
www.jxutcm.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滨江学院迁建工程(富春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设有滨文校区和富春校区。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位。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282人(含独立学院),其中本科生11959人、硕士生1818人、博士生179人、学历留学生326人。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137人,学校和直属附属医院共有正高职称33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教学名师7人、浙江省名中医43人。
www.zcmu.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也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707亩、校舍面积共73万平方米。学校有纸质图书210.7076万册、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字资源33TB、电子期刊1.57万种。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1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52人(其中二级教授9人),副高职称人员46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46人,硕士学位人员605人。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人。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82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9033人。自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各级各类人才,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各行业和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 经过66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学为主要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21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等管理机构;设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建有信息与数据中心、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图书馆、学报等教学辅助单位。
www.gzmu.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署了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协议。2016年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省局共建的国防特色院校。 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4万平方米。校园建筑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环境清新宜人。校园内建有局域网,图书馆面积3.9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33.3万册。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运动场和大学生文体中心,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建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兵器博物馆,是国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及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理工大学已由一所学科单一的军工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管、文、经、法、艺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承担着为沈阳军区培养国防生的重任。是教育部批准的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设有20个学院(教学部)。现有教职工1663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97人,教授、副教授55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9人。省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61人,辽宁省创新团队4个。
www.sylu.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天津商业大学的前身是天津商学院,由国家商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创建。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更名为天津商业大学。学校以建设商科特色鲜明、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总占地面积1410余亩,建筑面积5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8亿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藏书207万余册,期刊杂志1394余种,中外文数据库 79个,电子图书390万册。 学校在校生近2.2万人,设置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TUC-FIU合作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院、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15个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现有55个本科专业(方向),68个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具有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资格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着力推进冷链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商科特色。学校现有5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高校智库,另建有多个校级研究院、所、中心。
www.tjcu.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贵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4月,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 获得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学校坐落于贵州省花溪大学城,现有花溪、河滨、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教学行政用房8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共204.9万册,电子图书152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学校主校区为花溪校区,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大学校园。 学校设有学院(部)16个,开放型的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1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998人,其中:本科生19153人,硕士研究生1319人,留学生17人。有教职工1664人,专任教师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470人。刘洪玉、袁志刚等数十名海内外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设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本科专业59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基地4个。
www.gzife.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西华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下的川籍师生于三台原校址创建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学校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学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科实力和优势突出。学校的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天文学、化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其中生态学与生态治理、政治学与基层治理已被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现有71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教育硕士、法律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7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9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与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共建该中心的西南中心,拥有四川省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新型智库2个。有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川北文化普及基地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生态研究院和公共政策研究院。
www.cwnu.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临港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其中,杨浦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长阳路,毗邻杨浦大桥,现为电力特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电力系统中高级培训、电力科技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孵化基地;浦东校区位于浦东新区学海路,现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基地和中外合作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11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学校的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3月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理工类高校。
www.shiep.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学校由原河南财经学院和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2010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是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文北校区、文南校区和郑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藏书270多万册,教学、科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校园四季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65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另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工商管理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河南省特色学科群,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法学、地理学8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思想政治教育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拥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管优秀专家、省555人才工程专家及省级特聘教授、省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聘请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0余人。
www.huel.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
长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工、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良好社会声誉,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5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5亿元。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429人,其中本科生8547人,研究生1422人。教职工1155人,其中专任教师69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5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79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381人。获评国医大师2人,获得白求恩奖章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8人。 学校设有教学单位12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创新工作站1个。拥有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9个。现已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及海内外。
www.ccucm.edu.cn - 2017-06-08 - 收藏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