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院校 - 网站目录 - 网址大全 
当前位置:网址大全 » 网站目录 » 教育院校 订阅RssFeed

List
网站分类目录最新列表

昭通学院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云南省昭通市。学校北依乌蒙群山,南临省耕秀水,山水相映,杨柳堆烟,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园地。 昭通学院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其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历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是云南省州、市建校较早的高校之一。1992年,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昭通教育学院、昭通电大分校三校合并办学,学校全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全称“昭通学院”。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758.07亩,总建筑面积24.71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25万平方米;国定资产总值53348.6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仪器总值已达7335.62万元,5530台(件);总藏书量77.1万册,期刊有1176种,报纸有126种,光盘1万余张,电子图书有201192册;教学用计算机1938台;各类试验室及实验设备库房60多个,各类画室、语音室、琴房、舞蹈室、健身房、多媒体教室等100多间;有校外固定教学实习场所88个(处);学校的千兆主干校园网运行良好,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完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办公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学校长期坚持立足昭通,服务乌蒙山区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了文理并重,文理工管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师范教育、文学创作与评论、生物技术开发与利用等学科特色彰显的办学格局。目前设有人文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学院和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21个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探索形成了以“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人生教育”的育人理念、“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3+1”教学模式和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大学整体育人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开办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昭通基础教育紧缺人才;开办“3+2”模式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构建昭通地区职业教育“立交桥”;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402人,其中本科生5152人,专科学生5549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108人,五年制大专生4593人;各类成人在籍学生1011多人(其中函授本科生545人,函授专科生468人)。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成绩突出,自升本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0%以上,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中连续荣获创新奖、质量提升奖和一等奖。 学校实施博士、硕士工程,面向全国积极引进重点高校高学历人才;实施中青年教师成才工程等,积极支持在职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和进修学习,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梯队。学校现有教职工553人,其中专任教师42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24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77人,其中正高44人,副高133人;此外,学校还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81人,外籍教师2人。 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成立了云南省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云南省昭通苹果研究院、云南省昭通天麻研究院、昭通发展研究院、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昭通研究院、云南省高等学校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工程研究中心。近几年来,全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 、EI、ISTP、CSSCI、《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全国高校学术文摘》收录转载4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00多篇(件);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学校现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和转型发展项目56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境)内外交流与合作。与泰国东方大学、泰国南邦国际技术大学、马来西亚国际教育中心、老挝巴芭沙职业技术大学、泰国博乐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等28个国(境)外大学及教育机构开展师生交换、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派遣学生前往泰国、老挝、台湾实习和交换学习,并接纳来自美国、泰国、老挝交流学习的学生。与上海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师资培训、学生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深度交流。与昭通市各县区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中专中职学校、高级中学建立长期的、全面、开放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昭通经济社会发展事业。 1978年以来,学校为昭通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四万多名优秀人才,成为昭通市乃至云南省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振兴昭通基础教育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的“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云南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授予的“云南省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昭通学院师生员工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秉承“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弘扬“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www.ztu.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0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617.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40人;有13个二级学院,59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6个。学校有专任教师4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6人(正高职称45人),占专任教师39.16%;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24人(博士14人),占专任教师47.16%;博士生导师1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45%和31%。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被确定为广西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8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91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6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2016年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2016年8月,学校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并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实现了实质性合作办学。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www.gxlztc.net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原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位于中共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学校始建于1984年,建校初名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1986年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挂牌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在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 学校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四季常青、绿树成荫,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校园。校园占地面积1105.49亩(73.69万㎡);校舍建筑总面积25.74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057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8.43万册,配备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校建有体育馆、游泳馆、羽乒馆、塑胶操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满足了广大师生运动健身的需求。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882人,教职工517人,专任教师40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达专任教师的80%以上,副高及以上教师达专任教师的35%以上。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3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3名,5名教师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第二批人选。同时,精心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选配外聘教师,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校设有矿业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地质与环境工程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管理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社会科学系、基础部、体育部、思政理论教学部、继续教育部等12个教学系部。建有15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中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专科专业中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建有实验实训室56个,其中: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项。 近五年来,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0部,授权专利69件,教师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6部;培育建设新型建筑材料、煤矿安全、量子调控产业应用研究等六个协同创新团队,量子调控实验室、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实验室、GE智能平台实验室、工程力学分析实验室被评为阳泉市重点实验室;学校是国家自然基金委依托单位,在2016年太原国际能源博览会上,有12项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出。 学校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学生在“挑战杯”青年师生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坚持以“德育答辩”为特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2+X”德育教育体系,以“水果哥”助学活动为引领,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开展SYB、KAB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被评为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建校30多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和“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风,坚持打造“联系区域经济更紧密,体现区域特色更鲜明,服务区域经济更直接”的办学特色,为山西省以及阳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学校先后获得阳泉市“模范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等。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正向着建设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www.sxit.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坐落于鄂尔多斯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是在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等资源合并基础上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于2015年4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是鄂尔多斯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将逐步建设涵盖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体系,主要培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现开设交通运输、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土木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等15个本科专业。此外,现有地下工程与地下技术1个硕士点,设置护理、临床医学、蒙医学、眼视光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0个专科专业,设置护理、蒙医医疗与蒙药、农村医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助产、药剂等8个中专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857人,其中研究生、本科学生3357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42人,专任教师339人,其中博士16人,在读博士43人,硕士16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人;双师型教师159人。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国外访问学者2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人,鄂尔多斯市“草原英才”6人,“鄂尔多斯英才”1人,鄂尔多斯市“青年科技新星”2人。 学院现有康巴什、东胜2个校区,占地面积1528亩(含预留379亩),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5.6万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8.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6.6万平方米。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0.89亿元,藏书总量22.9万册;拥有76个校外实训基地、6个实验教学中心和1所附属医院。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要求和“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将学院建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水平科研成果创新与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www.oit.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贵州商学院

贵州商学院(Gui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位于“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市,是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贵州商学院地处“中国避暑之都”、山地公园省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贵州省培养现代商贸流通业、服务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学校位于贵阳市白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核心地带。学校占地823亩,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功能完善。现有在校学生10100余名,专任教师452人,其中硕、博士210人,副高以上职称176人。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同时涵盖工学、社会、人文等多个学科,设有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现有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物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等15个本科专业。围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文化艺术实验实训中心、工程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等三大中心8个分中心,和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了12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贵州商学院是一所有70年商科办学历史的本科学校,商科文化底蕴厚重,被社会誉为“黔商摇篮”。学校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商科人才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与行业企业成长共赢” 的产教融合办学道路,注重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依托商贸行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70年的办学历程,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学校先后获得相关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长周济等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为贵州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了8万多商科英才。 学校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确定了“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服务商贸流通及现代服务业,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商科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同时确立了“传承特色、改革创新,产学融合、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共赢发展”办学思路。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根据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应用需求,学校开展高水平应用研究和项目合作,先后完成《贵州省物流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2020)》、《贵州省内贸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和《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十三五”规划》等省级规划。获得贵州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 学校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黔商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整理出版《贵商文化读本》,建成“贵商文化教育馆”,成立了中国明史学会沈万三分会。通过弘扬黔商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文精神,搭建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平台。形成了“从严管理、爱心育人”的办学传统。 学校与贵州省科技厅、团省委三方携手建设“创客”孵化器——黔青梦工场,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软硬件设施设备,供学生创业者无偿使用,“创客”们在这一空间里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办学国际化。先后与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台湾等境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交换、培养师资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 贵州商学院将始终坚持“尚信塑品 致用立身”的办学理念,以一流的教学和科研、一流的人才和队伍、一流的硬件和基础设施、一流和管理和服务、一流的风气和人文环境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高水平商学院,切实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商科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www.gzcc.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建于195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万余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优良教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曾两度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获第四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先进集体和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以其独具的民族特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   学校主要面向内蒙古和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辐射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蒙古语授课学生占60%。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扶外引,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精通业务、教学水平较高、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79人,其中博士27人,在读博士28人;二级教授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现有专任教师349人,蒙古族教师316人,占专任教师的90.5%;蒙、汉双语授课教师223人,占专任教师的64%;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3.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6.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入选“草原英才工程”2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各2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5人、教学团队5个、教坛新秀5人;获教学成果奖3项和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7项。学校2015年获得自治区全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现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传媒系、教育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管理系、经济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系、环境工程系和马列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开设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日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税收学、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音乐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表演、水质科学与技术等29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法、教工、管艺等8个学科门类。目前27个本科专业以蒙汉双语教学为主。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逐步确立了蒙古语新闻传播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民族师范教育为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学科专业。   学校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研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建设学科,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目前学校主要科研特色和优势为翻译学、蒙古民俗、新闻传播学、蒙古文书法、蒙古文学、蒙文信息处理、哈撒儿、应用数学、草原生态与环境研究。建设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即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获批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的“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民族文化传承平台;获批国家民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自治区民委“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语言与翻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等5个学科建设平台;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等2个教改平台。“哈撒儿与科尔沁历史研究”团队入选为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0个。升本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项目8项。截至2015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147篇,其中国内外核心期刊238篇,被SCI、EI、ISTP收录22篇;出版学术专著29部。出版教材76部,其中蒙古文统编教材58部、汉文统编2部、规划教材13部和其他3部。部分教师承担了中国蒙古学文库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学报《蒙古学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级学术期刊,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名单。“蒙古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立项为自治区高校“名栏建设”项目,“民俗学研究”、“蒙古思想史研究”2个栏目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与“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栏”奖。   学校与蒙古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与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   经过6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目前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继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继续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民族院校而努力奋斗。

www.imnc.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医药学院是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医学本科院校,1924年始创于湖南长沙(仁术护病学校),2000年升格为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湖南医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635.0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5万平方米。学校现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大学生7200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19人,其中,教授61人,其他正高职称教师43人;副教授64人,其他副高职称教师94人;博士24人,硕士26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7人。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205.2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2.5万册,电子图书 38万册,中外文期刊930种,电子期刊5.3万余种。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各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共有编制病床5842张,有教学医院10所、实习基地70个。 学校设有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医学影像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检验系、针灸推拿美容系、基础医学部、公共课部、成教部等十个教学系部。现有医学形态实验中心、人体机能实验中心、药学实验中心、医学检验实验中心、医护技能实训中心、针灸推拿实训中心、计算机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怀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侗医药研究所、肿瘤防治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室等教科研机构。是国家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基地。 学校现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助产、药学、医药营销、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等专科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示范实验室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怀化市文明红旗单位”、“怀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www.hnmu.com.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甘肃医学院

甘肃医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全日制医学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2003年升格为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钟灵毓秀的天下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东麓,泾水河畔,占地面积805亩,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4亿元,现有28个党政及教学科研机构,教职工1236人(含附属医院),各级各类学生6528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5人,高级职称174人(其中正高职称31人),博士10人,硕士152人。同时,学院还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聘任了10名院士和49名博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定期来校开展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教师中有184人分别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园丁奖”、“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有120人次担任教育部规划教材的正副主编和编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438篇,获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6项。 学院现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中药学五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十一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被财政部列为高职高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临床医学、护理、中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基础护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200万元,建有网络检体诊断室、护理实训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口腔实训室等89个现代化医学实验室及信息技术实验室;成立了平凉市皇甫谧研究院、平凉市崆峒学研究院、平凉市崆峒养生文化研究会、平凉市皇甫谧陇药研究院、甘肃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5个市级研究机构;校图书馆馆藏图书89.7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816种。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学院还构建了完善的文献资源、网络视频教学、电子阅览等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学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其中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平凉市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学院还拥有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省内外教学实习基地80所,其中包括兰州陆军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设有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分中心、平凉市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养德崇医、见贤思齐”的校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了以全日制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及相关医学类本、专科教育为主体,继续医学教育、成人本科教育、自学考试、乡村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先后与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医德优良,基础扎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升本前,学校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提档线150分左右,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新生报到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89.3%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机制。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单位”、“甘肃省护理专业毕业统考第一名”、“甘肃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晓,“最美白衣天使”陈凤娟、牛雪莲等先进典型,使学院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甘肃医学院将继续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学院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为甘肃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www.plmc.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坐落于气候宜人、生态优美、物产丰饶、资源富集、人文荟萃、交通便利的大美边城——云南临沧。临沧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中缅通衢,古称缅宁,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有32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滇红茶”的故乡,也是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及“金海棠”奖颁奖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临沧年平均气温1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全年空气质量均为优,素有“天下茶尊、恒春之都、养生胜地”之美誉,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设立、云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公立本科院校,有40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培养本专科各类专业人才累计达6万余人。 校园占地1084亩,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有纸质图书76.22万册、电子图书20.6万册,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7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8个。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航空与轨道交通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理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61个,全日制在校生8700余人;生源遍及云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17个省(市、区);另有来自欧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留学生200余人。现有40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19人;有博士、硕士262人;“双师型”教师223人。多位教师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贴”专家、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等各类荣誉称号。“十三五”期间,学校确立了“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即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四大专业集群,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就是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十”即汇聚十个以上专兼职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百”即汇聚一百名以上的省内知名学专家学者;“千”是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主的外国留学生规模突破千人;“万”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一万人以上。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汇集优质办学资源,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聘请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陈理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高宏华教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首席专家彭文斌教授担任校长顾问;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骆小所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客座讲学;聘请100余名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学。学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设有 “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佤文化研究中心”、“滇西高原生态特色农业研究院”、“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国门高校国学研习中心”、“云南少数民族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是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合作单位;获批成立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级智库、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与滇红集团联合建立滇红茶专家工作站;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华文教育研究院”,2016年已启动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申报工作。建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基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考点、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建成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入选省级众创空间“云科聚创空间”,立项建设滇西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基地。拥有云南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6项,其中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5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重点专业1个,获批无人机应用技术及高铁乘务等多个特色专业。先后获国家专利48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获云南省社会科学特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6项;获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70项。近5年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发表论文1239篇;获批立项纵向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一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26项,主持省厅级各类科研项目73项;被党政机关采纳的咨询报告82件;多份决策咨询报告专版刊发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呈报党和国家领导人资政,1项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建设的同时,学校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海外交流。先后派出10批教师赴缅甸、泰国等培养华文教师1200余人次,与缅甸、泰国、印度、韩国、新西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文莱等国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与台湾多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3+1”“2+1”的人才培养;并与台湾西部开发公司、台湾中华普洱茶协会合作建立了云台茶学院,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开发,弘扬中华茶文化,助力云茶产业实现新跨越。 学校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内涵建设,通过推动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国门本科院校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居云南省前列。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余项,在全国、全省组织的“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互联网+等竞赛、大学生戏剧展演大赛、师范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纪录片大赛中表现出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历届毕业生因“用得上、干得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连续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云南省毕业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等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提升奖”、“云南省高校十佳创业园”、“云南省青年创业示范园”等荣誉。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学校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滇西、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和南亚,通过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建设。

www.dxstnu.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个亿,纸质图书99.99万册,电子图书128.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4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有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生9032人。现有教职工914人,其中博士49人、硕士409人、正高职称57人、副高职称260人。教师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农业部“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毕节综合试验站”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2个。近三年来,承担了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面向未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培养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和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线教师为目标,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www.gues.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闽公网安备 35062502000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