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 网站分类目录最新列表
贵阳学院坐落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是教育部2004年5月批准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贵阳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贵阳学院的组建基础是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阳金筑大学,两校合并升本时分别有26年和20年的办学积累。其间2001年贵阳红星机床厂并入金筑大学,作为校办企业更名为贵阳环星实业有限公司。2009年并入贵阳学院的贵阳市师范学校,是李端棻1902年倡导创办的百年名校。 贵阳学院规划面积1200亩,规划建设以“园林式、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建筑单体风格统一,特征鲜明,品质精良,校园山水人文相融,自然生态和谐,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程度上达到较高水平,是贵州省“优美校园”、“绿色大学”和“特色文化学校”。 贵阳学院设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7个教学院,有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图书馆、实验中心、网络中心等科研和教辅机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出的本科招生专业涉及到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其中以工学、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学科门类,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型普通本科大学。 贵阳学院在基本完成“教授、博士双百工程”的基础上,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继续提高“双高”人才和“双师双能型”人才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青年才俊,增强发展后劲。贵阳学院“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特色重点实验室等纷纷跻身省级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省级产学研基地以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科研立项、省部级科研立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申请专利年年有斩获,科研兴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贵阳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的立校之本,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贵州省教育厅评估,两次蝉联“优秀等级”,是贵州省和贵阳市“五好基层”党组织。
www.gy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张家口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教育学、医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市西太平山南麓,万里长城蜿蜒穿过校园,堪称中国高校独一景观。现为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656亩,规划占地近1000亩,现有校舍总面积22万平方米。校园依山构建,绿荫叠翠,楼台水榭,错落有致,与雄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之理想园地。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07万元,建有10个实验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室总数达157个;拥有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各1所,附属医院2所,实训基地120个;图书馆纸质藏书91万册,电子图书304万册。 学校现有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医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冰雪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11个二级学院,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医学基础部、教师技能训练中心3个教学部(中心)。学校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41个,主要涉及以培养师资为主的教育类专业、以培养医护人员为主的医学类专业和以培养财会人员为主的管理类及相关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万人。 学校秉承“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明确以“人才培养为重、面向基础需要、服务区域发展”为办学宗旨,多年来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培养了6万余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近几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9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7人,教授70人,硕博士学位教师25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师德先进个人2人,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市级优秀教师46人、师德先进个人34人、市最美教师1人。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新西兰瑞金特国际教育集团建有良好合作关系。 学校秉承历史传统,主动融入“2022冬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三大历史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知名大学而不懈努力!
www.zjku.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榆林学院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2013年6月,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决定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2015年1月,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市共建协议,合力推进榆林大学建设。 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坚持人才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办学,内涵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施先进、人才荟萃、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校。 学校现占地64万平方米(960亩),校舍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762.99万元,图书125.39万册,电子图书123.5万册。设置有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15个院系(部),50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2930人,其中本科生11793人。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现有教职员工973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正高职称76人(正教授74人),副高级职称209人(副教授18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644人,博士123人(在读49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和2名长江学者,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三秦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硕士生导师33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
www.yulinu.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文山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7年2月由云南昭通南迁至文山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1955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云南文山师范学校。1958年秋,在文山师范学校内开办文山人民大学,招收师专和医专各一个班。1977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在文山师范学校附设师专班。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1992年更名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在“老、少、边、山、穷、战”地区办学,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77亩,校舍面积28.16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04.1万册,固定资产总值4.5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39.28万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577人,其中专任教师47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119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13人。现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5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 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46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14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农学9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文山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3个学术科研机构,建有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三七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赵大庆工作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三七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研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文山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创新团队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项目1个、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项目1个、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1个、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验实习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对口支援合作帮扶项目1个,省精品课程2门, 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 升本以来,教师获各级各类课题立项28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25项),出版学术专著32部(其中个人专著25部、合著7部),主编、参编教材45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5项、地厅级科研奖26项,发表学术论文2778篇(其中核心期刊243篇,SCI、EI、ISIP等收录59篇)。
www.wsu.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衡水学院,坐落在有“北方湖城”美誉的河北省衡水市市区,校园占地面积3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3亿元。校园风景优美,环境宜人,荣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河北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三次荣获“河北省园林式单位”。 衡水学院现有13个二级学院,6个公共教学部,45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一万一千多名,生源来自全国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本科生11025人,专科生859人,另有函授生5733人。 优越的办学条件,保障学生成才成人—— 学校有专任教师914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47人,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668名,拥有一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曾宪梓奖获得者、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中青年社科专家、省“三三三”人才、省级优秀教师、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学校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长单位,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的《衡水学院学报》。学校教学文化设施齐全,馆藏纸质图书114万册,电子图书438万册,有各类文献数据库供师生免费使用。 坚持质量立校,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学校是 “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教务处被命名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英国文学”等省级精品课程;建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遗传学”、“分析化学”、“动画设计”等重点优势学科和重点特色发展学科;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均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学校在河北省历届大运会上屡创佳绩;成功承办了全国蹴球邀请赛、河北省民族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衡水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河北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团、河北省教育厅督导组的高度评价。
www.hsnc.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池州学院始建于1977年,始为安徽劳动大学池州地区专科班, 1980年正式定名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原池州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现占地1959亩,校舍面积3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94.87万元,纸质图书80余万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2000种。建有安徽省高校唯一的开路电视台。专任教师633人,其中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138人,博士、硕士学位57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坛新秀13人。 学校现有14个教学管理机构: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与法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商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本科专业5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新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全日制在校生14178人。 学校现有“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机构1个,校级研究中心20个。近三年来,承担省(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89项(其中科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横向项目1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被SCI、EI收录80篇,CSSCI、CSCD收录200篇;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
www.czu.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枣庄学院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198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枣庄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建铨先生为名誉校长。 学校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校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线,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目前,学校占地1142亩,校舍面积36.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5亿元,实验教学中心18个,其中实验室分室24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38.3万册,电子图书195.2万种,中外纸质期刊946种、1089份,电子期刊30538种。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区、市)招生,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6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99人,专任教师743人,教授59人、副教授223人,博士126人、硕士56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获得者9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及枣庄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兼职研究生导师21人,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的外籍教师6人。 学校设有教学院(部)22个,普通本科专业54个,专科专业36个,其中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精品课程23门,初步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1个、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2个、省级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2个,获批山东省首批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是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对教学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科研课题共140余项,企事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和专项课题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200余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47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30余部;获得国家专利成果80余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5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地厅以上科研奖励210余项。
www.uzz.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新余学院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江西省本科高校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学校始创于1985年创办的新余职业大学,1987年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江西师范大学新余专科班并入,1992年新余职业大学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新余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新余卫生学校并入,2010年3月18日,升格为新余学院。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占地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建有12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691万元,图书馆藏书140万册;共有专任教师735人,全日制在校生13500余人;设有16个二级学院,开办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28个。
www.xyc.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济宁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办学溯源于1951年,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11月,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名校曲阜师范学校整建制并入。校园坐落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曲阜。 学校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以“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诲人不倦、敦品励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切问近思”的学风,传播文明,探求新知,培育英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省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文明校园、省花园式单位、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构、省教师教育基地、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 学校占地1613亩,建筑面积52.56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66.84万册,中外文期刊近1847种,电子图书90万余种,电子期刊3.75万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982.10万元。设有20个系(院、部),有42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科性应用型专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现有教职工1265人,专任教师877人,教授51人,副教授28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93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9809人。 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有8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项目专业,24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获省教学改革研究立项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优秀教材奖3 项。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与惠普、中兴、英谷等企业共建专业27个,在160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78项、市厅级155项,发表论文1462篇,其中核心期刊683篇,SCI、EI收录374篇,出版著作99部;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5项;获授权专利89项。注重学科建设,建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育基地1个、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成立了23个优势学科研究所,启动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艺术与产业中心、3D 打印技术中心、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工程中心、金融与法律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基础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中心等八大学科平台,及“应用化学”“智能信息控制实验室”等8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的建设工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
www.jnxy.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河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近60年来,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数万名中医药人才。现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坐落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拥有杏苑和橘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7.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8万平方米。杏苑校区地处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桥西区新石南路,与石家庄火车站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现有在编教职工729人,其中专任教师438人。教师队伍中博士107人,硕士227人;教授95人,副教授130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64人。拥有一批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7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4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22人,河北省名中医14人。
www.hebcm.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