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菏泽学院坐落于“中国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初的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1949年8月,定名为平原省立菏泽师范学校。1952年12月,更名为山东省菏泽第一师范学校。1958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建为菏泽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原菏泽师专、菏泽教育学院、菏泽电大、菏泽师范、菏泽农校五校合并,筹建菏泽学院。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菏泽学院为普通本科高校。2012年收归省教育厅主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建校60多年来,共向国家输送了14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菏泽学院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秉持“修德、笃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学校现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436亩,建筑面积5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3万余册、期刊2200余种,拥有电子图书253万册,数据库为24个。现有本科专业57个,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面向25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2981人,继续教育在读生4164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卓工计划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现有教职工1569人,专任教师112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5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79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海智专家”30名。 经过几代学院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初步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多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平安校园、山东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2016年4月,菏泽学院三届三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审议通过了《菏泽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办学定位。“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深化综合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加快转型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建成区域性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步伐,学校办学质量将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将逐步提升,作为鲁西南文化传播中心、现代科技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摇篮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菏泽学院必将成为鲁西南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京九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www.hezeu.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齐鲁师范学院前身系山东教育学院,1948年由中共华东局在益都(今山东青州)创建,1949年迁至济南。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齐鲁师范学院。 学校位于泉城济南,设历下和章丘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74.62万平方米(1118.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9万平方米。总资产12.2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006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22万册,电子图书182万册。校园网络及数字校园平台出口总带宽4.4G。与20个县(市、区)签订师范类专业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协议,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80个其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799人。教师641人,正高级职称83人,副高级职称163人;博士108人,硕士41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学科带头人2人、优秀教师4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6人,另有8人获得山东省“四有”教师和山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5人。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聘请170名齐鲁名师名校长为“特聘教授”,参与指导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工作。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现有2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1455人,其中本科生7080人,专科生4375人。现有3个省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16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1项、省级教研课题1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生物科学专业获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建设立项,生物科学专业群(含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群(含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获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建设立项。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台湾的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岸理工学院联合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与韩国平泽大学开展免费交换生、专升本、本升硕项目,与玄奘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 改建以来,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9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CSSCI等检索收录205篇;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30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经省科技厅备案设立范云六“玉米分子育种”院士工作站。 学校承担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山东教育援疆、援藏、援青等培训项目。2011年,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
www.qlnu.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南昌师范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创办江西教育学院,是江西省最早创办的八所本科高校之一,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1969年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先后成为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的组成部分,1979年恢复江西教育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现有昌北、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为613.8亩。 学校秉承“厚德修身、博学育人”的校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办学任务,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7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56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2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人,兼任兄弟高校博士生导师1人,兼任硕士生导师20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熟悉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队伍。 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教育系)、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政法系(思政部)等教学单位以及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附属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挂靠在我校。现有自主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24个,普通专科专业21个。有学前教育学、遗传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等2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英语教学法、招贴设计等22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1个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管理学教学团队,1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地方鸡种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设立在我校。学校自创办以来,累计培养本专科生10万余人,培训全省中小学校长等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18万余人次,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270余万人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以及“中国梦第三届全国校园音乐艺术节”金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金奖、江西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省运会金牌等众多荣誉,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贡献。
www.jxie.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蚌埠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三所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升本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四大压力”和“六大差距”,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凝心聚力打基础,科学谋划解难题,凝练了“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通过了安徽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学校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市管为主”向“省市共建、省管为主”的转变。 学校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现有大学城和张公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48亩(含在征土地157.5亩),建筑面积31.3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4.49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5778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38万元、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1295万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196.92万册,其中馆藏纸质图书127.08万册。公开出版《蚌埠学院学报》。 学校注重改善生师比结构。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192人,其中本科生12532人,专科生166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2798人。现有教职工889人,其中专任教师65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179人,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468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2人次。 学校着力加强教学管理。现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等13个教学单位。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5个,占53.2%。 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积极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美国、爱尔兰、韩国、泰国、意大利等国家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生联合培养、互派教师教学培训、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首批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www.bbc.edu.cn - 2017-07-02 - 收藏 点击查看
西昌学院坐落在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西昌市。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是民国时期首创的综合性多学科高等专科学校,学制3~5年,享有“小北洋”之誉。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2月,学校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学校。 学校环境优美,占地1636亩,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图书203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学校设置16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6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等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1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970人,专任教师791人,教授116人、副教授24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省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科技拔尖人才29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3人,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6人。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立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立项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在四川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立项建设2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16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在校外建立了156个协同育人合作教育基地。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重点开展了以凉山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有各类科研平台14个,其中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与四川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承担国家、省、州、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996项,投入经费1.03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凉山州科技进步奖61项,凉山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10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936篇,出版科技专著197部。选育作物新品种21个,获国家专利117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亿余元。 学校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立项建设12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200余项,2014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一项、2015年获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并获创业基金奖励;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居全省高校前茅;近四年新生平均报到率连续达96%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95%以上,2005-2011年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有美国、英国、俄罗斯、菲律宾、波兰、巴西、秘鲁、韩国等国留学生在校就读。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秉承“审慎明笃”的治学精神,以“明德、乐学、求实、至善”为校训,坚持“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在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
www.xcc.sc.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昆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大学;位于四季如春、风光秀丽的昆明市。 学院现有农学院、医学院、经济系、美术与艺术设计系等25个院、系及公共教学部。学院现有25个本科专业,66个专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万余人;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等高层次建设项目19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是目前云南省高校学科最齐全的本科大学。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基础扎实、发展优势明显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765人,其中专任教师1096人,教授、副教授4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25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19名。学院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通过“外引”“内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5亿元,藏书170多万册。新校园占地1800余亩,校内总建筑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办学条件优良。 学院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职业技能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强化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样化、开放式培养机制,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多次被评为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首批“三生教育”示范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荣获“云南省文明单位”、 “昆明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院“立足昆明、研究昆明、服务昆明、辐射全省”,加大应用科研研究,提升服务社会职能,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30多项。学院教职工出版专著、教材5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15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50多篇,中文核心期刊590多篇,20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办有《昆明学院学报》和西南地区首份《旅游研究》学术期刊。 学院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波罗底海大学、英国爱姆伍德学院、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等20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活动,与荷兰、日本、瑞士等部分国家的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在滇池治理、昆明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
www.kmu.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贺州学院(英文:Hezhou University)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校址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国首个长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贺州市,交通便利,贵广高铁、桂梧高速、广贺高速、洛湛铁路贯通全境。 学校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38年,同济大学曾因抗战避乱在此校址办学),后多次更名或改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贺州学院。在7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强、自立、求知、求真”的校训,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5年成为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数字媒体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校舍面积约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9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办有《贺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 学校以工学、教育学、管理学为主,积极发展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和农学等学科。现有本科专业48个、专科专业24个。学校拥有广西重点学科2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5个、广西创优项目5项、广西硕士专业学位重点建设学科3个,是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全日制在校生13746人,其中本科生11696人、专科生1918人,留学生28人;与大连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6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934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专任教师67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50人、副高级职称183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17人;特聘客座教授、知名专家93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贺江学者”特聘专家岗1人,双师型教师210人。 学校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转型发展之路,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基本完成覆盖学校主干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成为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签约院校之一,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贺州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合作共建“数字媒体产业人才项目实训基地”“数字媒体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和“凤凰数字媒体‘产·学’研究院”;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贺州学院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和“新道创新创业学院”;与广东宝贤集团合作共建“贺州学院餐饮管理学院”;与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贺州学院中心”;与广西三诺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筹建“三诺科技学院”。学校与贺州市各县区政府合作共建“贺州学院村镇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由第二课堂引入第一课堂。通过开展卓越人才试点、课程置换、实践性选修课等方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教改成果更加显著。获自治区级教改教研立项课题128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了面积为35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免费提供给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正在建设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创新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641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178项。
www.hzu.gx.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历经高等小学堂、兴义县立中学、贵州省兴义中学等历史时期。建国后,于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1975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12日,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12月28日,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www.xynun.edu.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200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崇善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地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 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扎根祖国南疆,凝练了“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基石”精神,确立了“进德修业、崇学善成”的校训,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升本以来,学校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之路,办学目标与思路逐渐明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2015年12月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现场考察。2016年12月喜讯传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迎来了新的发展里程碑。 学校现设15个二级学院,34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高专专业,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学”和“旅游管理”为广西重点培育学科,“应用化学”是广西高校重点学科立项建设学科;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民俗学为自治区民族院校特色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和跨境商贸与物流专业群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专业;有“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广西边疆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桂西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有全区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1个,崇左市壮族文艺创作基地1个,市级人才小高地1个,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1个;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分别与崇左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结成共建单位,在民族音乐、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培育和弘扬。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33项,厅局级项目26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 学校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科研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占地总面积114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8.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校内实验(实训)室12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5个。馆藏纸质图书97.5万册、电子图书63万册、中外文期刊3万多种,开通了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二十多种网络资源,建立了自动化检索系统,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校面向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截止目前,有各类学生13804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1612人(本科生10881人、专科生731人),继续教育学生1692人;有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喀麦隆、加纳、也门等国家留学生500多名。在校生中有来自包括壮、瑶、苗、侗、彝、仫佬等29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5%以上。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909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7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31人,外聘兼职教师45人。目前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3人。 学校利用地处“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先后组团参加5届东盟广西国际教育展,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罗斯国立艺术大学、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越南海防大学、柬埔寨国家管理大学、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老挝波里坎塞省教育厅等20多所(家)境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与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国内1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崇左市市委宣传部、崇左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崇左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信大锰崇左分公司、凭祥市电子商务商会、崇左高中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www.gxnun.net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
长沙师范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为毛泽东主席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1912年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汇聚了杨昌济、朱剑凡、周谷城等学者名流,涌现了柳直荀、罗学瓒、陈章甫等20多位革命先烈,培养了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著名作家廖沫沙、长征女杰刘英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国家栋梁之材,形成了以徐特立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为精髓的优良办学传统。作为全国最主要的徐特立纪念地和研究基地,学校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耀邦、李岚清、李铁映、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以题词、接见、视察等方式表达亲切关怀。 学校现有南(星沙)、北(安沙)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153.35亩,建筑面积39.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410.6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69.28万册,电子图书55.13万册,中外文期刊1310种。设有教学单位13个,开设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2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4000人;在职教职工719人,其中正高职称54人(二级教授4人)、副高职称149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28人(博士77人)。 学校本着“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学前教师教育和儿童发展支持领域教育为重点,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学校是国家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西藏学前师资培养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首批实施单位和示范性培训单位,全国学前教师专委会理事长单位,湖南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主阵地”。现有3个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举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期刊,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全国学前教育领域惟一理论核心刊物、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有关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教风、学风、校风优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誉为“长师”现象。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湖南省文明高校、信息化建设优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建设单位,连续三次获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
www.cssf.cn - 2017-06-26 - 收藏 点击查看